和低层次的人交往,不要说人话
我邻居家有个孩子,关系不算近,但过年啊上坟啊难得的总会见到。
前几年,他看我捣鼓自媒体,做得还行,也想跟着干。
他说,你带带我,赚了钱咱俩分。
我说,这东西不是流水线,我怎么带你?没人能带你。
他说,你就告诉我怎么写,我看你天天游山玩水,拍拍照片,回来写点字,钱就来了,这活我也能干。
我心里叹了口气。但我看他一脸热切,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总得让他试试。
我说,这样吧,我给你个方向,你去做本地美食探店。咱这个小城市,这块是空白,有得做。
我把起号、定位、拍摄、剪辑、文案结构,一套最基础的SOP,一次性发给了他。
我说,你什么都别想,先照着这个,拍100家店,发100条视频,我们再聊。
他当时感激涕零。结果呢?
一个月后,他发了5条。
流量很差,评论区有几句不好听的,说他普通话不标准,说他拍得没食欲。
他给我打语音,第一次,我没接。
我回文字:怎么了?他发来一长串语音,60秒那种,连发了五六条。
我等他发完,回了四个字:打字说。
他可能觉得我装,很不耐烦地打字过来:哥,这玩意儿太难了。
那些人凭什么骂我?我辛辛苦苦拍的,他们嘴巴就那么毒?
还有,我发了5条,一点水花都没有,你这个方向是不是不行?
要不我还是跟你一样,写点思考类的东西?
我看着屏幕,一个字都不想回。
但我还是回了。我说,让你发100条,你发了5条。
让你别看评论,你钻进去了。让你别想,你开始怀疑方向。
我问他,100-5等于几?他说,95。我说,你还差95条。做完我们再聊。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过年回家,听别人说,他又去干装修了,说自媒体都是骗人的,赚不到钱。我笑了笑,没说话。
我讲这个故事,不是想说他烂泥扶不上墙。而是想说一个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悟不透的道理:和低层次的人交往,千万不要说“人话”。
什么叫“人话”?“人话”,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、道理、远见、共情、和规则。
我们总以为,只要我把道理讲清楚,对方就能理解;只要我规划好蓝图,对方就会执行;只要我推心置腹,对方就会感恩。这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大的错觉。
就像我对我邻居家的孩子。我跟他说的是“行业规律”,是“战略耐心”,是“忽略沉没成本”,是“以行动量破除迷茫”。
这都是“人话”。但在他的接收频道里,这些信号是完全被屏蔽的。
他能听懂什么?他能听懂的是“短期快感”和“即时反馈”。
他想的是,我今天发一条,明天就得有10万+。我一努力,就必须有回报。
别人不能骂我,因为我“辛辛苦苦”了。他的世界,是“我”的世界。
所有东西都必须围绕“我”的感受和“我”的利益来运转。
一旦现实跟他想的不一样,他就瞬间崩溃,然后把原因归结为:方向不对、平台不行、别人针对我、这事是骗人的。
你跟一个活在“情绪世界”和“即时满足”里的人,去讲“逻辑世界”和“延迟满足”的道理。
是不是鸡同鸭讲?
你说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,但连在一起,就是天书。这不是坏,也不是蠢。
这是一种认知层次的天然隔绝。就像你不能跟一条鱼解释如何在陆地上呼吸。
它不是不想学,是它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只能在水里生存。
很多人的认知系统,就还停留在“水里”。你非要拖他上岸,跟他说岸上的空气多好,风景多美。
结果只有一个:要么他被你憋死,要么他拼命挣扎,把你一起拖下水。我这些年,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和事。
创业初期,跟合伙人谈股权,谈愿景,谈三年后的市场格局。
他听得两眼放光。结果发第一个月工资时,他跑来问,为什么公司没利润,我们还要投钱扩大规模?
这笔钱,咱俩分了多好?你跟他讲“护城河”,讲“技术壁垒”,讲“长期主义”。
他瞪着眼睛问你:可我们这个月亏了5万,难道不应该先想办法把这5万赚回来吗?
你看,他没错。生存是第一位的。
但如果你被他的逻辑带跑偏,天天琢磨怎么赚回那5万块,那你的公司,永远也长不大。
最后一定死在那些持续投研发的对手手里。
你带团队,苦口婆心地教一个下属,告诉他这个项目能让他学到什么,对他的职业生涯有什么长远帮助。
他嘴上“嗯嗯嗯”,心里想的是:别跟我扯淡,这个月我能多拿多少奖金?
加班费怎么算?
你跟他说成长,他说钱。
你说未来,他说现在。这不是他功利,是他的认知带宽,只能处理“当下”和“具象”的信息。
那些“未来”、“成长”、“格局”的信号,对他来说,太抽象,是杂音。所以,什么叫“不要说人话”?
就是放弃用你自己的认知层次,去强行兼容对方的认知层次。
而是要主动降维,用对方能听懂的“语言”,去跟他沟通。这是一种慈悲,也是一种顶级智慧。
那么,对于不同认知层次的人,应该说什么样的“语言”?
我把它粗略分为三种“非人话”。
第一种:对“原始人”,说“利益语”。
什么是“原始人”?
不是说他茹毛饮血,而是说他的认知,还停留在最原始的“趋利避害”阶段。他的所有行为驱动力,只有两个:靠近好处,远离坏处。
而且这个“好处”和“坏处”,必须是眼前的、具体的、能快速感知的。
就像我那个邻居的孩子。
如果我今天想让他重新动起来,我绝不会再跟他说“坚持100天,你就能打造个人IP”。这是“人话”,他听不懂。
我会怎么说?
我会跟他说:我这里有个单子,帮一个餐厅拍探店视频,一条500块,现结。
要求就是我之前教你的那样。你干不干?你信不信,他会立刻从沙发上跳起来,马上开干。
什么评论区的谩骂,什么普通话不标准,都不再是问题。
因为“500块”这个利益,是具体的,是眼前的。
他能瞬间理解,并转化为行动力。这就是“利益语”。
你跟小商小贩合作,别跟他谈什么“赋能”,谈什么“品牌联合”。你就告诉他,跟你合作,一天能多卖50斤苹果,一斤多赚5毛钱。
他马上就懂了。你让一个员工心甘情愿加班,别跟他画饼,说什么“公司正在高速发展,未来你就是元老”。
你就告诉他,这个项目完成了,项目奖金5000,今晚的加班费双倍。他立马精神百倍。
“利益语”的核心,就是把一切“远大的道理”,翻译成“直接的好处”。把“诗和远方”,打包成他眼前的“一碗红烧肉”。
这不是在收买他,这是在尊重他的认知规律。你必须先用他看得见的利益,把他从原地驱动起来,让他尝到甜头。
当他持续获得利益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真的提升了,他才有可能,是仅仅有可能,开始思考利益背后的逻辑。
那时候,你才能慢慢地,跟他掺杂一点“人话”。
很多人反感谈钱,觉得俗。那是你没见过真正的穷,也没见过认知被贫穷锁死的人,是什么样。
钱,是“原始人”世界里唯一的硬通货,是他们唯一能听懂的语言。你故作清高,不说“利益语”,就等于放弃了和他们沟通的唯一渠道。
第二种:对“固执人”,说“场景语”。
什么是“固执人”?就是认知里有很多“应该”和“不应该”的人。
他们的脑子里,装满了各种别人灌输给他的,或者自己坚信不疑的“道理”和“规则”。
比如,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。比如,稳定的工作,才叫好工作。比如,做生意,就必须先请客吃饭拉关系。
你直接用新的道理去反驳他的旧道理,是完全没用的。他会把耳朵捂起来,调动他毕生的经验和防卫心,来和你辩论。
你赢不了,因为你动摇的是他整个世界的基石。对这种人,不能说“道理”,要说“故事”。也就是“场景语”。
我有个朋友,她妈妈就坚信,女孩子考个公务员,一辈子就安稳了。
我朋友自己做电商,一年赚的钱,是她妈十年工资的总和。
但她妈天天唉声叹气,觉得女儿“不务正业”,“不稳定”,“以后怎么办?”我朋友一开始还跟她妈辩论,摆事实讲道理,说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,什么叫稳定?没有一成不变的稳定。
结果呢?她妈听完,血压升高,说:你就是被外面的歪风邪气带坏了!
早晚有你哭的一天!后来我给她支了一招。我说,你别跟她辩论。你下次回家,就给她讲个“故事”。
讲你身边一个朋友的故事。就说,你有个同学,叫小丽,当年学习特别好,毕业就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。
所有人都羡慕她。结果呢,几年单位改革,她所在的那个清闲部门,整个被裁撤了。
现在30多岁,除了写写材料,什么都不会。现在到处找工作,非常狼狈。你甚至不用说这个故事的结论。
你就把这个“场景”,活灵活现地讲给她妈听。
让她自己去感受,去品味。让她自己固有的那个“稳定=好”的道理,在另一个“稳定=被淘汰”的场景里,发生一次小小的撞击。一次撞不穿,就多撞几次。
今天讲小丽,明天讲小张,后天讲隔壁单位的老王。当她脑子里被你植入了足够多的“反向场景”后,她那个坚固的“道理”,就会自己从内部,裂开一条缝。
这就是“场景语”的力量。它绕过了对方的“理性防卫”,直接用一个具体的、生动的、代入感强的“故事”,把你的思想,像特洛伊木马一样,植入他的心智。
高手都擅长用故事来影响人。因为故事,是思想的“疫苗”。
它把一个可能引起排异反应的“道理”,包裹在一层无害的、甚至有趣的“叙事糖衣”里。
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,完成了观念的更新。你跟客户推销产品,别光说参数多牛,技术多好。
你说个场景:王总,您想象一下,周末的下午,您在院子里喝着茶,突然北京的总部要开紧急会议。
以前您得急急忙忙跑回书房开电脑,现在您只需要拿出这个平板,轻轻一点,高清的会议画面立刻就出来了,跟您在办公室一模一样。
他被你带入了这个场景,他自己就会说服自己:这东西,我需要。第三种:对“杠精”,说“边界语”。
还有一类人,可能比前两种更难缠。
他们未必认知层次低,但他们的核心需求,不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是为了“赢”。
为了在言语上压倒你,证明他比你强,比你懂。
你说的任何话,他都能找到一个角度来反驳你。你说东,他偏说西。你说大海很美,他说淹死过很多人。
你说选择很重要,他说努力比选择更重要。你跟他讲道理,他跟你玩逻辑。
你跟他玩逻辑,他跟你耍赖。对这种“杠精”,你唯一要做的,就是闭嘴。
然后,给他一句“边界语”。什么是“边界语”?就是清晰地、不带情绪地,陈述你的底线和规则。它不是为了说服对方,而是为了宣告“我的世界,到此为止,你不能再进一步”。
我以前在一次饭局上,遇到一个老板。全程都在发表高论,从国际局势谈到公司管理,说到兴起,开始点评我们同桌的每一个人。
轮到我时,他笑着说:我看了你写的那些东西,还是太理想化了,太年轻。
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,见过真正的人性,就知道你那些都是纸上谈兵。
一桌子人都看着我,等我怎么接。如果我年轻气盛,我可能就会跟他辩论起来。我说,人性有不同的层面,不能一概而论。
他说,人性就是自私的,这是唯一不变的真理。……然后就会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、消耗能量的口水战。那天我怎么做的?
我等他说完,微笑着,非常平静地看着他,说了两句话。第一句:您说得对。第二句:我敬您一杯,您随意。
说完,我喝掉我的茶,然后就转向身边另一个人,聊起了别的话题。那个老板愣了一下,想继续说的话,被我这两句话堵在了喉咙里。
“您说得对”,是终极的“边界语”。它的潜台词是:我承认你拥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,但我没有兴趣和你就此展开讨论。
你的世界,你的道理,我尊重,但我不进入。
这既不是认怂,也不是敷衍。这是一种能量的自我保护。你要明白,你的时间和心力,是你最宝贵的资源。
你不能把它浪费在任何一个无法产生价值的“杠精”身上。
把你的能量,留给那些值得的人,留给那些能让你成长的事。对杠精,竖起一道“边界”的墙,把他的噪音隔绝在外。
这是成年人必备的生存技能。无论是“利益语”、“场景语”,还是“边界语”,它们的本质,都不是技巧,而是一种心法。
一种基于对“人性光谱”和“认知层次”深刻洞察之后,所生发出的“精准沟通”能力。要掌握这种能力,你首先要做的,不是去研究别人,而是格自己的“物”。
也就是,向内探究你自己。你得先能清晰地识别出,你自己的认知模式是什么?你习惯于用哪种“语言”跟世界对话?
你脑子里有哪些根深蒂固的“理所当然”?你只有把自己的“出厂设置”摸透了,你才能在面对不同的人时,游刃有余地切换你的“沟通APP”。
很多人问我,你为什么能把很多复杂的问题,用很简单的比喻讲清楚?
为什么总能一针见血地看到问题的本质?其实,我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。
我只是长年累月地在训练自己“格物”的能力。我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,每一个遇到的人,都当成一个“物”来“格”。
我解剖它,分析它,洞察它背后的底层逻辑。我发现,无论是搞定一个难缠的客户,
还是教育一个叛逆期的孩子;无论是处理一次商业危机,还是维系一段亲密关系,其底层的“心法”都是相通的。
你需要识别对方处于哪个认知层次,他的核心需求是什么,他的“语言”是什么。
然后,你才能用对应的“钥匙”,去开他的那把“锁”。
比如,今天我们谈到的,对“固执人 不能讲道理,——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。
你用道理去攻击他的信念,只会激发他的防御机制。
再比如,我们谈到的要跟“原始人”说利益,这背后是“双曲贴现模型”在起作用——人总是倾向于高估眼前的、即时的满足,而低估长远的、延迟的价值。这50个模型,就像50把不同形状的钥匙。
它们能帮你打开人性、决策、系统、博弈等各个层面的认知大门。
它不会直接告诉你遇到张三该怎么办,遇到李四该说什么。
它给你的,是让你能自己看懂“张三”和“李四”的“地图”和“说明书”。
当你掌握了这些底层的思维模型,你就不再需要去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话术和技巧。
你自然而然地,就会拥有一种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的通透和从容。
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它不是让你变得圆滑世故,而是让你在洞穿人性的复杂之后,依然能选择一种最有效、也最慈悲的方式,与这个世界互动。
最终,你会发现。所谓“和低层次的人交往,不要说人话”,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鄙夷。恰恰相反。它是一种放下了“自我执念”的谦卑。
它意味着你终于承认,你的“道理”,不是唯一的“道理”。你的“世界”,也不是唯一的世界。
而你愿意,弯下腰,走进他的世界,用他能听懂的语言,对他说上一句话。
这,才是沟通的终极。也是慈悲的开始。
赞(8)